蔬菜生产:从自给自足走向主导产
冬天吃上蒜苔、黄瓜等新鲜蔬菜,现在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在数十年前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丰富群众的菜蓝子,不断发展蔬菜生产,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效益不断提高,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逐渐发展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蔬菜生产总面积仅为3.5万亩,而且呈零星分散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方式落后,总产量很低。群众过年也吃不上多少新鲜菜。
武山县洛门镇郭庄村村民陶六十说,现在过年的时候吃的菜,小的时候见都没见过,哪时候哪儿有菜呢,就是个白菜洋芋、再没有菜。
解放后,我市从关心人民的“菜篮子”入手,不断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了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和扶持力度,上世纪六十年代蔬菜总面积曾一度达到了 22.83万亩,增长了七倍。但进入七十年后,由于全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蔬菜面积迅速减少,就连非常适合蔬菜生长的渭河川道地区也很少种植蔬菜。
甘谷县磐安镇燕家村支部书记燕想蛋说,在开放前,就是70年代,生产队里这个大集体的这个环境下,我们全村有1200亩地,仅仅种蔬菜,只能够种六十多亩,主要以种粮为主。
七十年代后期,地膜覆盖种植韭菜技术在武山县洛门镇文家寺村试验成功,再加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成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武山县洛门镇文家寺村支部书记马新文说,当时我父亲从书上面看到以后,就有一个从上海工作的亲戚,从上海带了一卷薄膜,在院子里能有个一分多地的(进行试种),当时咱们还没有想到把这个棚子搭成拱形的,就平铺到上面来,把这个韭菜盖在上面,然后呢,在腊月里就上市了,我们家里面人就感觉到很惊奇,
地膜覆盖生产蔬菜技术试验成功以后,迅速在当地甚至全市推广,从此,全市蔬菜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凸现三个阶段,起步于八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末,凸现于“十五”时期。生产模式从“露地”的粗放生产发展到“大棚多层--二、三代日光温室”的集约经营,经营方式经历了“产品--商品--品牌 ”的两个飞跃,生产供应实现了从季节性的单一生产到周年供应。
武山县洛门镇郭庄村村民陶六十说,现在就是吃啥菜有啥菜,只要有钱,要啥菜就有啥菜,
武山县农技局经作站站长张顺林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露地蔬菜、地膜蔬菜、大棚蔬菜、阳光温室这样一个互相补充的四季生产的一个格局,
甘谷县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金菊琴说,为了提高蔬菜的知名度,我们全县加大了品牌认证,无公害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已经达到了14万亩,绿色食品认证,已经有四个经过了认证,
“十五”以来,市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市上下以市场为导向,建基地、抓标准、扶龙头、创品牌、拓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菜篮子”从长期短缺、品种单一到周年生产、品种丰富多样的历史性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天水市蔬菜办主任逯文生说,现在基本形成了有基地、有品牌、有市场、有营销的蔬菜产业化的经营机制。
【跨越档案】
☆ 195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仅3。5万亩;
☆ 196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22。83万亩;
☆ 2008年底,全市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80.04万亩,蔬菜总产量194.6万吨,总产值突破195亿元。
☆ 蔬菜商品量达到155.7万吨,占蔬菜生产总量的80%。
☆ 全市蔬菜产品已认证的品牌有40个,无公害农产品17个;国家商标注册12个;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20万亩。
Tags:生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与:蔬菜生产:从自给自足走向主导产相关的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