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草
人工除草时,稍不留心,易损伤植株,因此,靠近黄姜的草应用手拔除,而且在薅草时,深度宜浅不宜深,以不伤害根状茎芽头和侧芽为度。由于黄姜茎叶覆盖面小,封行期晚,杂草在一定时期内生长很快,因此,提倡除早除小,做到无荒草,以确保黄姜正常生长。人工除草第一年需进行5~6次,第二年则因杂草基数减少和黄姜长势变旺,抑制了杂草生长,人工除草可减至3~4次。
单独的人工除草耗费大量的人力,增加了劳动强度,随着种植规模的加大,人们开始使用其他旱地作物常用的除草剂,试验黄姜化学除草。鉴于黄姜野生性状明显及杂草的种类复杂,黄姜化学除草仍处于深入研究阶段。现阶段的黄姜化学除草通常和人工除草结合进行,优势互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黄姜的化学除草可分为芽前除草和夏秋除草。
2、追肥
(1)以基肥为主,重视追肥
前面提到以全部的有机肥、磷肥和50%~60%的氮肥及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留40%~50%的肥料作追肥,较其他作物追肥多。这是因为黄姜生长期较长,而且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呈明显波峰状,时间较为集中,如不进行追肥,在生长后期,特别是第二年易出现脱肥现象,肥料的利用效率不高,故应分别在黄姜的两个敏感时期进行追肥,肥料的利用效率不高,故应分别在黄姜的两个敏感时期进行追肥,弥补底肥的不足,提高肥料效率。实践证明,合理追肥是增产和高产的有效手段。具体作法是①:每年在黄姜萌发出苗期各追施20%~25%和氮肥作提苗肥,促进地上茎叶的生长;②在每年黄姜根状茎膨大期(7~9月),分别追施20%~25%的钾肥,以促地上部分的营养物质向根状茎转移。
(2)不同营养元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黄姜正常生长需要10余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尽管作物对各种元素的需要量不一样,但就作用而言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选择肥料品种时,决不可以偏施某种肥料而忽视其他肥料,尤其是微量元素,否则植物会因缺素而出现生理性病害。一般来说,土壤是不会缺乏微量元素的,特别是注意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地块。当黄姜出现缺素特征时,应当追施相应的元素,但要注意追肥的方式、数量和浓度。
(3)叶面施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
叶面施肥又称根外追肥,是将肥料用水溶化后通过喷雾器喷施在黄姜茎叶上的一种施肥方法,叶面施肥其肥料通过叶面吸收,有用量少、吸收快、利用率高的特点,但受到使用浓度和种类的限制,有的肥料不宜作叶面喷施,其种类有:①非水溶性化肥(如钙镁磷肥); ②含挥发性氨的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③含氯离子的肥料(如氯化钾、氯化铵等)。因为这些肥料或者难以被黄姜吸收,或者极易对其造成肥害。为了给黄姜补充相应肥料,较多的则选用土壤施用的方法。当然肥料的土壤施用不能过多。因为过多的肥料集中在作物根部,局部会形成很高的浓度,如果这个肥料的浓度高于植物细胞的浓度,就会导致植物根系的细胞液外渗,使植物萎缩、枯黄,反而事与愿违。
(4)追肥“三看”
①看“天”:根据天气和气候变化追肥。如晴天中午施碳酸氢铵易产生“氨害”;多雨季节,土壤中的铁会淋失,应增施铁肥;干旱年份要增施钙肥和硼肥。
②看“地”: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追肥。一般认为,土壤粘粒含量<15%、而砂粒含量>85%时称为砂土,土壤粘粒含量>45%的称为粘土,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壤土。砂土保肥性差,追肥应分次进行;粘土、壤土则可在适当时期一次性追用。此外,当垄面出现非干旱原因引起的龟裂状缝隙时,说明根状茎在迅速膨大和排土,是施肥的最佳时期,可结合中耕培土追肥。
③看“苗”:根据黄姜长势、长相追肥。缺氮叶黄,缺磷果小,缺钾叶结,叶柄带环是缺硼,小叶丛生是多缺锌。鉴于此,在决定追肥时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另外,根据黄姜是以收获地下根状茎为对象的特点,应适当增施些钾肥。
3、灌溉排水
黄姜根状茎含有75%左右的水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生育期内缺水会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因此,干旱时应及时灌溉,特别是在黄姜花期和根状茎膨大期等需水临界期要加强水分的管理,但黄姜不耐积水,长期积水会引起根状茎腐烂,从而导致整株死亡。如果有山泉水从地下流过,则应在上沿开沟,切断地下泉水,让其进入沟内排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困难,灌溉多无条件,农民利用黄姜的耐旱特性广为种植,可躲过每年的“卡脖旱”,因而,在“十年九旱”的郧西,黄姜又有了“抗旱作物”和“避灾作物”的美誉。
4、中耕培土
黄姜为浅根系作物,根状茎入土不深,在土壤浅层蔓延,纵横交错,常年的雨水冲刷,造成根状茎裸露,影响生根出芽。在生产上,结合中耕施用客土法进行培土壅蔸,以掩埋根状茎为宜。培土不仅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防止冬季过度低温引起根状茎冻害。中耕培土往往同时进行,但是在黄姜出苗期,中耕的目的主要是切断表土毛细管,迅速提高地温,以利黄姜苗的生长,培土则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