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蔗种植面积只有4000亩,年产红糖只有3000吨,浙江省义乌市政府和义亭镇政府却每年要拿出近百万元资金扶持红糖产业。许多人认为这一投入不划算,但政府却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义乌红糖”是义乌三大传统特产之一,随着义乌经济的发展,糖蔗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也越来越低。这一产业是不是应该放弃,义乌认为,“义乌红糖”不仅仅是农业产业,更是义乌文化的象征。义乌人几百年来的“鸡毛换糖”,成就了义乌特色的商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从而创造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奇迹。保护“义乌红糖”,不仅是保护地方特色传统产业,也是保护地方文化。
“义乌红糖”半壁江山在义亭。为了做好“义乌红糖”这一品牌,义亭首先在延伸产业链上做好文章。以前,糖农只利用糖蔗榨汁,皮、叶、残渣除了作为柴火,大部分在田里就地焚烧。现在,糖蔗浑身都变成了宝。成长期的大片糖蔗林成了城市的天然绿色屏障,成熟后的叶、皮、榨糖后的残渣是天然的生态纤维,现在变成了生态饭盒,不仅解决了市场流动人员饭盒安全问题,还保护了村庄环境。
产业链延伸后,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糖蔗种植的积极性随之提高,在此基础上,义亭镇政府完善了品种引进试种、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大了红糖加工厂改造,积极推广先进加工工艺,极大提高了“义乌红糖”的品质。
为了提高红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镇里扶持组建了多个红糖专业合作社。仅西楼村一个村就成立了两个合作社。糖蔗生产的全过程实行生态化管理,制糖工人统一服装,统一体检,持证上岗,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几年来村里已累计投入了30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陈列馆、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术传承基地,整个西楼村成了红糖文化村,糖蔗林、糖厂、陈列馆、红糖楼,吸引了城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村里红糖年产值达到600万元。
2007年,义亭成功申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报批了“义乌红糖”的证明商标和产品商标。目前,义乌红糖系列产品已成为市场的新宠,礼品红糖在义乌供不应求;“黄培记号”义乌红糖两次获得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以优质红糖和高山生姜为原料的姜糖系列产品已销往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打入了全国10多个大型超市、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