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姜网(
www.jiang7.com)讯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伤根。一般只在出苗后,结合浇水浅中耕1-2次,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清除杂草。生姜幼苗期长且生长缓慢,又处在高温多雨季节,杂草萌生力强,若管理不及时,极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的杂草与姜苗争肥、争水、争阳光,使姜苗得不到正常的营养而生长不良,造成减产。所以在幼苗期,及时除草是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人工拔草,劳动强度大且费工较多,近年来用化学除草剂消灭杂草,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化学除草,杀草效果好,简便易行,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节约用工,还可保持田园清洁,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氟乐灵和胺草磷等除草剂,适于姜田除草。其中,以拉索杀草效果最好,对姜苗,药效较持久,施药后35天调查,防效仍达95%以上。氟乐灵和胺草磷,杀草效果也比较好,于播后苗前施用对姜苗无害。
合理浇水
生姜喜湿润而不耐干旱,但其根系较浅,吸收水分能力较弱,难以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因此,必须合理浇水才能满足生姜生长的需要。
1、发芽期水分管理
为保证生姜顺利出苗,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通常直到出苗达70%左右时,才开始浇第一水。但也应根据当地的土质及墒情灵活掌握,如为沙质土壤,保水性差,遇干旱天气,虽然尚未出苗,但土壤已十分干燥,在这种情况下,则应酌情浇水。浇了这一水之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如为粘质土,保水性好,则可待出苗70%左右再浇水。出苗后的第一水要烧得适时,不可太早或大晚。如浇得大早,土表易板结,幼芽出土困难,易造成出苗不齐。若浇得太晚,姜芽受旱,芽尖容易十枯。山东莱芜姜区的经验是:在浇第一水后2-3天,紧接着浇第二水,然后中耕保墒,可使姜苗生长壮旺。
2、幼苗期水分管理
幼苗期植株小,生长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可缺水。幼苗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浇水后趁土壤见干见湿时,进行浅锄,松土保墒,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幼苗后期,处在炎夏季节,天气干热,土壤蒸发量大,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经常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5-70%,既防土壤干旱,又可降低地温。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另外,暴雨之后,应以浇跑马水的方式浇井水降温,并及时排水,以防姜田积水,引起连块腐烂。在整个幼苗期,要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若供水不均匀,不但姜苗矮小,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发生的新叶,常扭曲不展,群众称为挽辫子,影响姜苗正常生长。
3.旺盛生长期浇水
立秋以后,地上部大量发生分枝和新叶,地下部根茎迅速膨大,此期植株生长快,生长量大,需水较多。为满足旺盛生长对水分的需要,一般每4-6天浇大水1次,经常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5%,有利于产品器官的迅速形成。收获前3-4天,再浇一水,以便收获时姜块上可带潮湿泥士,有利于下窖贮藏。南方各地,前期气温低,雨水多,影响姜苗根系的生长。为了防止姜田积水和姜苗受涝,应搞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水干,有利于姜苗生长。幼苗生长后期,气温升高,有些地方利用青草、油菜壳、蚕豆荚秆等覆盖畦面,对减少土壤蒸发,防旱保墒有良好效果。当姜苗具5-6片叶时,湖南新邵县姜区,在上午和晚卜灌水抗旱,使沟内保持2-3厘米深的水。夏秋久晴无雨时,有些地方采取傍晚灌水,早晨排水的方法,或于傍晚灌跑马水的方法,均可收到较好效果。浙江新丰地区和福建有些地区,在天气干旱时,使畦为中保持3-6厘米的水位,使土壤湿润,以利植株生长。